431 发展与战局-《海上长城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四三年上半年,苏德战场上和历史上完全不同。尤其是最著名的摩尔曼斯克坦克大会战根本就没有发生。

    自从德军占领了苏联北方的列宁格勒,苏德战场上呈现的局面对苏联极为不利。由不得苏联不把战场重心转向北方。

    自从列宁格勒被德军占领,德国大批的军火物资源源不断的从波罗地海运到列宁格勒。海运比陆地运输更为便捷,这是是再简单不过的常识。可以说,在北方战场上,德军占据了完全优势,后勤无忧,再加上随时可以通过海上增兵,德军要想打败仗还真是难。

    斯大林很容易的就能看出来,任由德军在北方扩张,要不了多长时间,就能再次形成两线对莫斯科的夹击。于是苏军趁着德军刚刚占领了列宁格勒,立足未稳,就展开了反击。

    德军由于胜利来的有些突然,准备颇有些不足。一时间,竟然有列宁格勒再次被苏军夺回的危机。

    于是德军增兵。

    然后,苏联也在增兵。

    德军再增兵,苏军也只能再增兵。

    在这半年来,在列宁格勒周边,数百公里的战线上,双方在半年中战斗一刻也没有停歇。

    在这场绞肉机一般的战役中,无论德军还是苏军,填上个把步兵师,几乎如同打水漂一般,会被迅速的消耗掉。三两百辆坦克,甚至不能支持一个星期,就会成为一堆的废铁。

    对阵双方,都想积聚力量一鼓作气的打趴对手,但是残酷的消耗战,使得双方都不可能集聚起足够的力量。

    就这样,在苏德的北方战场,双方都陷入泥潭,打成了烂账。眼下看来,这种烂仗还会继续下去。

    ----------

    地中海战场,盟军已经取得了绝对优势,开始进攻西西里岛,下一步必将是登陆意大利本土。据李广所知的那点历史知识,意大利投降不远了。

    缅甸方面,英国一推再推,根本就不想**缅甸,蒋委员长干着急,却是一点法子没有。如果英军不参与的话,海抗军五万,加上华军的几个军,看似兵力不少,但是蒋委员长却没有必胜的把握。

    而且,华军集结在缅甸北部以及印度境内的十多万大军,全是蒋委员长的嫡系部队。

    委员长被四二年五月的缅甸惨败吓怕,生怕折了本钱,也没有决死一战的决心。仅仅是海抗军和华军携手,委员长觉得兵力不足。

    在中国方面的一再督促之下,美军也不断的施加压力。最后,英国勉强同意,确定了一个不很确定的**曰期--四三年的十月。

    至于到时间,英国人会不会继续找借口拖延,李广认为很肯定。

    看看英国在做什么,就知道了。欧洲战场上,意大利战局其实根本就不重要,丘吉尔美其名曰--在轴心国柔软的腹部开刀。其实,就是想让德军和苏军打死打生,消耗两军的力量。

    在缅甸,想让英国人为华军的利益卖命,几乎没有一点点可能的。

    但是,无论如何,协助华军打通滇缅通道是海抗军的义务,是海唐对母国的责任。因此,在海抗军陆军具备战斗力之后,李广再次开始调兵遣将,准备**缅甸。

    ----

    太平洋战场上,几个月来,战局算不得激烈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