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27 开心谋发展 2-《海上长城》
第(2/3)页
看看,政斧方面制定的升学比例,李广想想自己的童年,不堪回首。
小学毕业比例为百分之八十,小升初百分之四十,上技工学习百分之四十。
想想一个小学生,就要承受如此残酷的升学比例淘汰,李广吧嗒吧嗒嘴,没有反对。
如果从小学开始计算,大学生升学比例只有百分之一左右。
这些政策,说实在的李广有些抵触的。但是即便是如此恐怖的升学比例,海唐国也要在三年内支出四十亿唐元。相当于一个亿的美金。
这个数字实在是太过惊人了。要是按照黄金价格,这年头的美金差不多相当于2012年的五十倍。也就是说教育投资相当于2012年的五十亿美金,三百多亿人民币。
这样的大手笔,不要说中国。即便是在美国也是超大的手笔的。因此,这项政策一出,全国震动,连中国大陆也人人惊叹。
虽然有水分,但是这项政策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从小学到大学的义务教育。在这个年代,无论是美国还是其他欧洲国家,都做不到的一件事情。更何况,海唐国的教育对象可不仅仅是现有国民,其覆盖面可是包括了中国大陆。
说是大手笔都有些谦虚,简直是疯狂。
望子成龙,望女成凤。无论是这个年代还是七十年之后,所有的父母都是一样的。
如此大规模的投资教育,有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,学生从何而来。
要知道,海唐国在四三年年初时不过一百二三十万人口。根本就没有多少适龄的小学生和中学生。
因此,学生来源只可能是中国内地。
为了吸引移民,海唐国的政策优惠的不得了。所有来自国内的学生,无论是基础教育的小学初中高中,无论是高等专业,无论上几年学学杂费和基本生活费全免。条件只是毕业后在海唐国工作上学时间的一倍半时间,而且是拿工资的。
学生上学期间,欢迎家属陪读。如果该学生,全家移民到了海唐国,仍然享有海唐国“三十亩地一头牛的待遇。”
至于能不能把这些学生留下来,使得这些学生全家移民到海唐国,那就看政斧的本事了。至于有些学生学成后归国,李广曰:为祖国做贡献了。
总理以及政斧各部门,对此信心满满。移民部部长李汝霖,老官僚现在也豪气冲天,拍着胸脯保证:三年内,要是这种条件还不能吸引百万学生,他这个移民部长立刻下台。
能招收一百万学生,如果全留下,那就意味着五百万国民。意义重大啊。
-------
另一个方面,千家工厂(工程)。
实际上,投建一千家工厂仍然是为了吸引人才培养人才。其核心,仍然归结到一个字--人。
这些工厂规模大小不一,有的只是投资个三五千美金,有的却是数万,最大的投资有数百万美金规模。
这些企业都算是小微型企业。但是却能形成一个近乎完整的工业体系。
这些企业的设立,一方面是为了海唐国的经济发展,更重要的是为了安置所有技术工人。
在另一个时空的中国,教育弊端数不胜数。但是像李广这样的工科学生,最大的一个素质缺陷是重理论轻实践。
既是现实要求,也是李广的想法。所以,这千家企业在不同程度上都承担着学生实习工厂的作用。
李广有超出时代的眼光,但是上千家工厂,门类繁多,具体到哪些企业能真正的存活,并发展壮大,却不好说。
一个企业能否成功,眼光虽然重要,但是天时地利人和都能决定成败。
比如海唐国的一个项目,高炮近炸引信。这东西不能说李广的眼光不正确,也不能说李广过分的好高骛远,毕竟美国都已经造出来了。但是,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,一个极有发展潜力的产品,却在当下难以创造效益。不能创造效益,一个企业自然就不能生存下去。即便是过了几年能制造了,过了二战这个时间段,仍然是难以回收投资成本。
因此,在这些小微型企业行业方面,政斧采取的方法是:政斧投资,商人租赁。或者商人立项,政斧出钱。方式可以灵活多变。
如果企业成功,那么政斧可以高价出售企业股份。如果企业不成功,那么政斧就当交了学费。
至于如何少交学费,那是政斧的事情。就看政策如何制定,决策水平如何了。这种琐碎的事情,就交给政斧官员考虑去吧。
其实李广搞经济,最相信的还是:把企业交给市场。
第(2/3)页